【新闻】我系张宏亮老师团队在锆合金腐蚀机理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更新时间:2023-11-06                                  浏览次数:10



作为反应堆中最常用的结构材料,锆合金的耐腐蚀性能至关重要。近日,张宏亮老师课题组在国际腐蚀科学顶级期刊《Corrosion Science》(影响因子8.3)上发表了题为“3D reconstruction and interconnectivity quantification of the nano-porosity in the oxide layer of corroded Zr alloys”的研究成果,首次在纳米三维尺度研究了锆合金腐蚀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及其机理

 

在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和沸水反应堆中,锆合金作为最常用的包壳材料,其氧化层的纳米孔隙发展对氧化动力学有着显著影响。这些纳米孔隙可能为氧化物种提供传输路径。尽管氧化层含有纳米孔隙,但仍具有保护性。目前,这些纳米孔隙是否能为氧化和氢化物种提供快速扩散路径,从而可能加速腐蚀,还存在争议。

 

该研究首次基于倾斜透射电镜(TEM)图像系列,实现了腐蚀锆合金氧化层及其内部纳米孔隙的整体三维重建。研究团队成功可视化了从水/氧化物界面到金属/氧化物界面的孔隙最短路径。通过深入分析,揭示了孔隙的互连性及其作为氧化深度、暴露时间和腐蚀速率函数的最短路径。工作直接证明了近水/氧化物界面区域的孔隙可以为氧化物种的扩散提供通道。


 

 1. (a) 水腐蚀后锆合金近表面区域的TEM图像;(b) 经三维重构得到的氧化层立体结构;(d) 将立体结构中的孔洞单独提取并重建后形成的三维纳米孔洞分布(每个彩色模型都具备三维及坐标信息)

 

张宏亮老师课题组利用之前发展的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精确量化了氧化层不同区域的纳米孔隙。通过TEM,实现了整个氧化层深度及层内每个孔隙的成像和三维层析重建。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孔隙的互连性及其作为氧化深度、暴露时间和腐蚀速率函数的最短路径。结果表明,互连性在水/氧化物(W/O)界面附近最高,并向金属/氧化物(M/O)界面逐渐减少。特别是,更高的温度、更长的暴露时间和更高的腐蚀速率与孔隙间增加的互连性相关。

 

此项研究不仅为核能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也为材料科学家在极端条件下的材料设计与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orsci.2023.111630 

Corrosion Science Volume 226, January 2024, 11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