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与运行管理
更新时间:2015-08-27                                  浏览次数:519

3.1  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HCI2010 

        2010年8月30日,第15届高电荷离子物理国际会议(HCI2010: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Physics of Highly Charged Ions)在我校光华楼吴文政报告厅隆重举行。两年一度的HCI会议是高电荷态离子物理领域最重要的国际会议。此次会议由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承办,上海市核学会协办。高电荷态离子物理是当前物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对许多相关学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原子结构、核结构、相对论、量子电动力学、基本粒子理论的研究和检验、以及对天体、聚变等各类等离子体的研究和诊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来自国内外高电荷离子物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计182人参加了这次盛会。其中来自美国、德国、瑞典、法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埃及、阿根廷、巴西、爱尔兰、奥地利等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和研究生119人,来自国内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63人。出席会议的著名专家学者有国际ICPEAC委员会副主席、国际纯粹物理和应用物理委员会副主席、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Joachim Burgdoerfer教授,日本东京大学物理系主任Yasunori Yamazaki教授,德国GSI原子物理研究室主任Thomas Stohlker教授,瑞典斯特格尔摩大学物理系Reinhold Schuch教授,德国Justus-Liebig大学Alfred Mueller教授,美国西密西根大学物理系主任John Tanis教授,中国科学院合肥等离子体所所长万宝年教授。
       会议首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先生作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致词,言辞间充满了对我国科学交流的深情回忆和对未来发展的热切展望。在随后的5天会期中,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着本次会议的五个议题(原子结构和光谱学研究;电子、离子、原子和分子碰撞研究;团簇、表面和固体相互作用;光子、等离子体与强场相互作用;高电荷态离子的产生、实验进展和应用)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学术讨论。学术报告共计38场,其中邀请报告6场,进展报告10场,主题报告22场。张贴海报总计175张,收到会议投稿论文60余篇。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来在高电荷态离子物理方面的科研投入大大增加,先后建立了重离子储存环、电子束离子阱(EBIT)、同步辐射光源等大型实验装置(SSRF)、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ECRIS),北京、上海、四川和兰州等相关科研院所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会议期间国内的多位专家学者向国外同行充分展示了我国在高电荷态离子物理方面取得的多项研究成果。会务组还特别邀请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徐洪杰研究员作了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的报告,并安排与会代表参观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中国在高电荷态离子物理方面取得的成果赢得了与会代表们的广泛赞誉。
       9月3日,会议如期结束。在会议主席邹亚明教授和Roger Hutton教授的精心组织下,本次国际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给每一位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次会议为国内外专家提供了一个展示高电荷态离子物理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工作最新动向的平台,相关各科研领域实现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为中国在高电荷态离子物理研究领域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3.2  重点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执行情况

           2010年度重点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共计6项,获得经费资助28万元,总体执行情况较好,达到了预期目标,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访问学者日本东京电器 通信 大学Nobuyuki   Nakamura教授申请访问的主要工作是在上海EBIT改造后进行多元素注入和最优化工作,他在东京EBIT上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的工作经验,并且在高 电 荷态离子与光谱实验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瑞典斯得哥尔摩大学Leif   Liljeby博士的访问研究是通过对目前使用的低温光源的讨论和设计改性,以便在同步辐射强光源上能实现所需的离子-光碰撞实验,他本人在电子束-离 子 阱装置上已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有很好的工作积累。英国牛津大学David   Crosby博士的申请访问工作是要在上海EBIT装置上进行类He、Ar原子跃迁能的高精度测量实验,评价当今关于二次电子中Z电荷离子Lamb位移 理 论计算的精度, David   Crosby博士通过牛津EBIT和东京EBIT实验平台已经在高电荷态离子物理方面取得了许多好的成绩。英国牛津大学Joshua   Silver教授的访问研究工作是为将来要计划进行的离子-光子碰撞实验而所要求的离子源和同步辐射光源进行设计和讨论并进行初步的相关实验,他本人为  Oxford EBIT 项目的发起者和负责人,已在类氢和类氦离子的Lamb位移研究领域发表了许多重要的文章。John   O’Connor教授申请访问的主要工作是讨论和研究新型MAX相材料在聚变堆高温抗中子辐照结构材料的潜在应用性,John   O’Connor教授在离子与固体相互作用、表面物理、聚变堆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现为澳大利亚H1   (Stellerator)国家聚变研究中心的主席。中国国防科大曾交龙教授的访问学者项目是使用R-矩阵方法、半经验或半经典的各种理论方法,研究等 离  子体中的发射光谱线型及谱线展宽机制,解决等离子体环境中谱线展宽的理论计算问题,为EBIT的深入工作提供谱线展宽等基本原子参数,他本人在高温等离子   体的辐射不透明度研究方面有很好的基础,曾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项目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重点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项目的资助,这些专家学者的到访大  大促进了实验室与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实验室在理论计算、实验设备优化等发面的科研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实验室的整体实力与国际影  响。



3.3  学术委员会召开情况

             2010年12月20日上午,在复旦大学逸夫楼圆桌会议室召开了新一届应用离子束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 /核 科学   与技术系学术委员会会议。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胡思得院士主持。出席会议的学术委员有杨福家院士、陈佳洱院士、贺贤土院士、彭先觉院士、赵振堂研究员、 唐  永建研究员、张保汉研究员、颜君研究员、邹亚明教授、Roger    Hutton教授、陈建新教授和施立群教授。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1)实验室未来几年的重点发展方向;(2)讨论设立理论核物理研究方向的必要 性;  (3)讨论实验室3位博士研究生留校的必要性;(4)审议复旦大学核技术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
          会上,上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杨福家院士宣读了应用离子束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一届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原实验室主任邹亚明教授作了《应用离子束物理教 育 部   重点实验室情况介绍》的报告,详细回顾了2002-2010年期间实验室的定位、科研情况、人员队伍、对外交流合作以及发展思路。陈建新教授作了《核技 术  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复旦大学核技术专业重建过程、招生情况和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报告,经讨论形成意见如下:
       一、充分肯定复旦大学应用离子束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的长足进展。实验室今后一定要抓住上海EBIT研究平台的发展机遇,作为一个工作重点,围绕该平台把原子分子物理学科方向做大做强。
             二、对于是否增加核物理研究方向的问题,委员们一致认为,从全局来看,中国应该有专门研究核物理的高校,但从社会需求来看,目前对纯核理论研究人 才的 需求   很少,核物理的具体研究方向很难准确把握,而且需要有长期的积累作为基础,如果实验室现有条件具备较好的基础,可以适当开展核物理研究,但如果需要从头 开  始建设则没有必要发展单纯的核理论方向。
          三、实验室的重点还应该放在解决国防科技和能源发展中的原子分子物理问题方面,但大学的任务应该是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对象的理解。实验室应该立足现有方  向,   把重点集中在EBIT研究平台,发展碰撞动力学,精密激光光谱,从基础到应用,与国防相结合,更深刻地理解和阐述物理过程,为国防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 据。
            四、实验室将要毕业的沈扬、肖君、杨洋3名博士生在读期间从事的是国际最前沿的尖端实验技术——微卡计的研制工作,目前只有美国拥有该技术,这一 实验 装置   一旦研究成功将对我国基础国防科技研究提供极大的帮助,同时也能推动低温、新材料等相关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因此,强烈建议学校批准这3名博士研究生毕业 留  校。
五、本科生教学方面应该增加一些工程机械方面的课程,目前核技术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电子信息类的课程较多,但力学和工程的基础课程比 较欠    缺,难以适应核技术方向就业岗位的需求。另外还可以增加一些课程,例如《反应堆原理》、《激光原理》等等,而且课程的设置还应该更开放些,以充分激发 学生  的学习主动性,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培养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